正去九宮格分享視荒山的原生態價值_中國網


今年年初,時租場地中央有關單位公開通報3起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典型問題,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在水土保持核心區“挖山造田”名列其中。通報稱,長汀縣實施耕地、山林開發項目,通過劈山、平山“造田”,將地勢陡峭、缺少水源、沙化嚴重的山坡開發成梯田,不顧缺水實際硬造“水田”。這樣一來,當地雖然連續22年實現了名義上的耕地占補平衡,但部分新造田塊耕種困難、缺水拋荒,有的山林開發項目爛尾、植被破壞。如此“挖山造田”,不僅沒有真正補上耕地,還毀壞了山的本真,在經濟和生態上的“雙輸”值得深思。

這一典型問題涉及對山的開發利用問題,是很多地方面臨的共性問題。上述問題中被開發的區域,雖無嚴格歸類,實際上呈現出荒山的典型樣貌特征。當前,與山有關的耕地、林地、草地、濕地等已經有相關保護和管理規定,而荒山仍未得到充分重視,成為常被項目開發所侵占的對象。然而,荒山本是原生態,有其生態服務功能,也是值得欣賞和保護的,而非只有人工開發利用這一個選項。

從開發利用的角度來看,歷經數千年的人類活動,那些地勢平緩、水土條件較好的荒山早已被開墾為農田。而在歷史上沒有變為農田的荒山,往往因坡度陡、土層薄、存不住水、溫度低、多風等特點,不能整齊劃一生長出高大喬木林,也不能變成優質放牧草地,現在要想拓展為農田仍然受到條件聚會限制,將其開發建設為高標準農田則更加困難,硬干很可能就是高投入低產出,不僅得不償失,還破壞了原有生態。

而從生態的意義上看,人們或許小看了荒山真正的價值。與典型的森林、草地、農田相比,荒山教學在一定自然條件下展現出了原生植被景觀的差異性,但荒山也不是絕對的荒涼,也有矮林、灌木林、地被植物、苔蘚、空地、裸石、水溝等生態要素交錯分布,也有動物活動其間,構成生物多樣性的組成部分。我國3/4的國土為山地,荒山荒地是其中原生態特征顯著、分布較廣的一類土地類型。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中絕大部分為多樣生態系統的復合體訪談,包括但不限于森林、草地、濕地等單一的生態系統家教。除典型平原外,綠水青山、野生動植物集中分布區域、生物多樣性豐富區域無不與荒山為伴,共同形成不可割裂的整體。荒山同樣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著多樣化的生態服務,關乎自然景觀、水的匯流、碳的貯存、空氣的清潔,作為野生資源采集地、放牧地、游覽地支持著生物學、地學研究和戶外文化活動等。

原生態有不可替代的美麗,不破壞就是最好的保護。我們應改變對荒山的看法和九宮格態度,維護荒山的原生態和自然美。無論是保護恢復自然生態,還是人工開發利用,都要正視荒山的原生態價值,將其視作不可多得的寶貴自然資產,多一些順應原生態的自然發展,少一些違背自然規律的開發改造和無序占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