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袁州長歌–文史找九宮格教室–中國作家網


在宜春的幾日,我追隨著韓愈在袁州的萍蹤。韓愈之后的盧肇、易重、鄭谷,再后的王安石等,這些與袁州有關的名字,或多或少都能與韓愈相連,這皆緣于他在主政袁州時代播下的唸書種子。

元和十五年(820)四月下旬的一個柔夜,新月如銳鉤,綴掛在天際,袁州府衙的清幽后院,陰暗而昏黃。一束燈光,細如豆粒,透過窄窄的窗戶,映射出一個沉思的身影,他時而垂頭疾書,時而擦拭淚眼,心中的悲憤與哀傷交錯成一片淒涼。

不時抹淚的身影是韓愈,在阿誰繁重的夜晚,他的哀痛如泉涌,無法自止,他正在寫《祭滂文》,逝世往的韓滂,是他仲兄韓介的孫子,而此前,被貶潮州的路上,他年幼的四女兒挐不幸病逝,只得將其草草安葬在商南縣層峰驛的山腳下,“數條藤束木皮棺,草殯荒山白骨冷”,那是一個清涼的處所,野藤,薄棺,白發人埋黑發人,情何故堪。兄長斷了子嗣,家族掉往一年夜盼望,一想起這些,韓愈又淚如泉湧,真是命運多舛!這是他達到袁州的第四個月,自上一年十一月分開潮州后,到了韶州,就見身子骨較弱的韓滂一臉病容,至袁州,正是元和十五年的閏正月初八,袁州又持續干旱,氣象干燥,加上嚴重的不服水土,韓滂很快就不治。

韓愈有三兄弟,長兄韓會,次兄韓介,早逝,還有一個名字不成考。韓愈三歲,父親往世,養于長兄韓會處,韓會42歲卒,韓愈遂由寡嫂撫育成人。韓介有二子,百川、老成,老成過繼給韓會,也生二子,長曰湘,次曰滂。韓愈兄弟人丁不旺,百川又早逝世,是以傳承的義務嚴重,韓滂天資伶俐,博聞強記,韓愈極為偏心,希冀這個侄孫能復興家業。

元和十四年的元月十四,曾經五十一歲的韓愈,在刑部侍郎的任上,因諫迎佛骨,被唐憲宗貶到潮州。帶著七八分的無法和懊喪,離別了陰冷的長安,前去近八千里路外的貶謫地潮州。韓愈往潮州時,韓湘追隨,韓滂與韓愈家屬都在韶州棲身。而今,韓滂卻離他而往,袁州府衙的這個夜晚,一切都那么靜謐,空氣中,似乎都彌漫著絲絲哀痛。

韓愈在潮州雖只要八個月,卻干了幾件年夜工作:祭殺鱷魚,安置蒼生;興辦黌舍,開闢教導;興建水利,鑿井修渠。

元和十四年(819)十月,韓愈由潮州量移(唐朝因罪遠貶的仕宦碰到特赦調遷近處任職叫量移)袁州。從閏正月跨進袁州的那一天起,韓愈的頭腦里就是袁州了。

袁州,在博學多聞的韓愈眼里,天然不生疏。他在由潮州前去袁州的道上,頭腦里就常常閃現出一個鏡頭,他一向在感嘆,莫非這是命運的設定嗎?

長鏡頭閃回到十一年前。

元和三年(808),韓愈的老友、翰林學士王涯,因外甥獲咎當朝宰相李吉甫而連帶被貶虢州司馬,王涯不久后遷袁州刺史,兩人灞橋折柳相別,韓愈有詩相送:“淮南悲木落,而我亦傷秋。況與故人別,何堪羈宦愁。榮華今異路,風雨昔同憂。莫以宜春遠,山河多勝游。”最后兩句的意思是:您別認為宜春離京城太遠,那里的景致卻如畫普通美,盼望您能舒心游賞。這顯然是撫慰,那時,韓愈并沒到過袁州。

或許這就是命運。十一年后,現在本身也將要往袁州。是不遠嗎?是真遠啊,這兩年來,他過程簡直萬里,身疲乏,心更疲乏,而今,到了袁州,那里怡人的風景,豐富的人文,或許,可以使心靈獲得安慰。

韓愈一就任,就四下訪問,清楚平易近情。他沿著漢代灌嬰筑就的城墻細心觀察,八百多年曩昔,城墻早就幾度修葺,自漢高祖時置宜春縣始,后來地名與回屬不竭變更,隋唐兩代,由縣升州郡,但一會兒叫宜春,一會兒叫袁州,天寶五載(746),改袁州為宜春郡,乾元元年(758),宜春郡又改回袁州。

韓愈忘記了臨時的憂鬱,當即想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面見士子,與他們交通,激勵學子們奮發進修,州府也會為他們發明最好的唸書周遭的狀況。是的,韓愈走到哪里都器重教導。沒有詳細的辦學記載,但從后面袁州人才輩出的景象猜測,我們完整可以想象此中的細節——一個年高德劭的官員,一位年夜唐文壇份量級的魁首人物,一個詩文俱佳的寫作實行者,學子們看著一臉慈愛的韓巨匠,個個心中升騰起果斷的決計,以韓教員為模範,盡力進修,成績本身。

唐末五代王定保的筆記《唐摭言》卷四如許記錄:“韓文公名播全國,李翱、張籍皆升朝,籍北面師之……后愈自潮州量移宜春郡,郡人黃頗師愈為文,亦振年夜名。”

名師天然會出高徒。李翱師從韓愈學古文,是中唐有名的古文家,還有有名詩人張籍、與李翱一樣同為中唐古文大師的皇甫湜,他們皆是韓愈的高足。而韓愈在袁州收的先生,黃頗,會昌三年(843)進士,工文章,官至監察御史。

《宜春縣志》載:“袁自韓文公倡明道學,嗣是守郡者類以培養人才為心。寬刑禁,尚文學,悉奉昌黎為法。”又載:“昔韓昌黎自嶺南移守于此,教化既洽,州平易近交口頌之”。公然,十幾年后,韓愈器重教導的結果開端浮現,除下面提到的黃頗外,還有比黃頗更著名的盧肇,他成為江西的第一個狀元,緊隨其后的有易重,江西的第二位狀元,他們都是袁州士子。唐朝中后期,袁州考中進士三十多名,人譽“江西進士半袁州”。

癸卯初秋,我到宜春,尋覓韓愈在袁州的萍蹤。上面這些街路,都洗澡過韓愈在袁州器重教導與人才的陽光。

往狀元洲,體驗盧肇、易重那時狀元游行的光輝。

走重桂路。易重有詩“故鄉仙才若相問,一春攀折兩重枝”。恰逢桂噴鼻季候,絲絲沁進鼻孔。這噴鼻,似乎來自遠遠的唐朝。

過黃頗路。黃頗,一個有性情的唸書人,即使是同親盧肇,他也不買賬:你這碑版寫得也太差了,還頭名狀元呢!

進鷓鴣巷(現為宜春春風年夜街南段)。鄭谷以《鷓鴣詩》著名,故稱之為鄭鷓鴣。“相呼響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支咕咕,支咕咕,忽地傳來幾聲鷓鴣,是我在思鄉嗎?不是,我才來袁州,但它極能夠勾出貶謫者的思鄉拜別情感。

我們往明月山洪江鎮仰山棲隱禪寺旁的鄭谷草堂。

鄭谷(約851—910),唐末有名詩人。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那時的有名詩人司空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為一代風流主”,但及冠后餐與加入進士測試,卻接連考了十次,四十歲時,總算考上。鄭谷的官做得不年夜,宦途卻順遂,暮年索性到仰山建個草堂隱居起來,唸書寫詩,優哉游哉。天然,鄭谷的草堂,盡不是杜甫“教學場地床頭屋漏無干處”的草堂,必定溫馨,是以,鄭谷的詩也多以閑適為主,缺乏杜甫的那種磨難與堅固。

我眼中的鄭谷,三件事可以歸納綜合:以“鷓鴣詩”著名,《全唐詩》收詩325首,還有一個就是指教他人的“一字師”——詩僧齊己攜詩來仰山拜會鄭谷,鄭谷熱忱招待,兩人一邊吃茶一邊談詩,鄭谷讀《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笑著對齊己說:數枝梅,不算早了,不如改為“一枝梅”。齊己聽后,當場拜倒:鄭教員啊,您真是我的一字師!

鄭谷坐在窗前,唸書寫詩一天,伸了伸懶腰,突然,仰山棲隱禪寺的晚鐘聲蕩進了他的雙耳,索性起身,出往逛逛,寺就在草堂邊上,他要往看那兩株銀杏,才幾十年工夫,曾經高峻茂密了。

禪寺的兩株銀杏樹,葉片厚重青綠,虬枝仍然不受拘束伸向藍天,我們坐在古樹下看共享空間樹說樹,久久不願起身,這銀杏與鄭谷的詩,都曾經活過了一千多年。

一個夏季的薄暮,忙完了一天任務的韓刺史,在府衙后面的宜春臺漫步,突然見到一座屋檐下,有個骨瘦如柴、不修邊幅的少女,伸直著身子。他走近一問,少女哆發抖嗦地告知說,她是女奴,受不了主人的暴打,跑出來逃命。

韓愈聽完少女的答覆,當即想到,本身以前聽別處所的官員說過此事。看來,這個題目袁州異樣存在,必需當即處理。他隨行將少女帶回府衙,供應其衣食,細心查問,把握線索。越日,韓愈又召集手下,請求他們普遍查詢拜訪,查清袁州究竟有幾多因天災天災而被沒進為奴僕的人。

韓愈做這件事,是有政策根據的,那時的當局規則,不許典貼夫君男女作奴僕差遣。有了尚方寶劍,對確切違反法令的行動,必需當即改正。

查詢拜訪成果很快就出來了,袁州界內一共有幾百人,他們底本都是夫君男女,或因家里遭到水患水災,食糧歉收,無法式日,或因借債還不起,作為典質品充任奴仆以償債權。這些被典質到年夜戶人家做苦工的人,規則刻日內不克不及贖回,自願做了人家的奴僕。而一當了奴僕,就等于是賣給了人家,存亡都把握在他人手里,被差遣敦促,毫無莊嚴,悲涼得很。

現實一覽無餘,韓刺史當即命令出臺威嚴的決議:凡沒進為奴僕的良家男女,從典押到奴才家做苦工的第一天年起,還完債的,當即放人,沒還完債的,可以補足差額,也當即放人,總之,奴僕均應放回,回之怙恃!這條政策,使731名奴僕又成了良家男女。聽說,韓愈在宜春臺發明的阿誰少女,因勞資抵債不敷,怙恃雙亡,韓愈便本身花錢將其贖出,妥當安頓。

韓愈從袁州調回長安后,對束縛奴僕這件事,仍然放不下心。這種景象,袁州有,那么全國的其他處所,也必定存在,于是,他寫下《應地點典貼夫君男女等狀》,向穆宗具體陳述袁州的情形,并提出:此事需朝廷周全管理,嚴厲法律,奴僕一概赦宥,對隱漏守法者重辦不貸!

官員急蒼生所急,想著蒼生的磨難,這是為政的主要內在的事務,也是官德地點,可以假想的場景是,那些數以萬計被開釋回家的奴僕,當他們欣喜回到本來的家時,他們的性命又獲得了更生,他們的家庭又拾回了歡喜。活人瑜伽教室命,勝造浮屠,僅此一項好事,韓愈就博得了人們的持久尊重。

韓愈自元和十五年閏正月初八達到袁州,昔時玄月,朝廷有詔,拜韓愈為朝散年夜夫、國子監祭酒。韓愈經行豫章、廬山、江州、隨州、襄陽等地,年末達到長安。在袁州的九個月時光,韓愈留下了年夜約24篇文章,卻沒有留下一首詩。

韓愈現存詩文七百余篇,詩文多少數字參半。對于隨時作詩的年夜詩人,九個月只作文,不寫一首詩,並且,至袁州前有詩,離袁州后有詩,獨獨在袁州沒瑜伽場地有詩,“何事公無一句詩”?這確切讓很多人隱晦。寫到這里,我想起了在寫作《六合放翁——陸游傳》時寫過相似的一個情形。

陸游由夔州前去南鄭(今漢中)參軍,一向處在亢奮中,八個月寫下了一百多首詩,但是,《劍南詩稿》中僅存十二首,且沒有一首是記敘那時軍旅生涯的。這是一個謎,關于此,陸游本身如許說明:“船行過看云灘,墜水中。”裝詩的行李,被嘉陵江的激流卷走。

那么,我們也許異樣可以用遺掉來說明韓愈在袁州沒有留下詩的緣由。只是,會遺掉得這么瑜伽場地干凈嗎?總有寄友人答友人的呀。

這里只說韓愈在袁州的文章。

通讀韓愈在袁州寫下的24篇文,最值得一說的有三類文章:三篇祭雨文,《祈雨告城隍文》《祈雨告仰山文》《謝雨告仰山文》。元和十五年頭春至夏,袁州年夜旱,地盤干涸,百孔千瘡,韓愈率州縣士紳年夜範圍祈雨,先求城隍,再求仰山神,這場景好像他在潮州祭鱷,對上蒼也要軟硬兼施,先檢查,再恐嚇,只需是為平易近,只需是為公,韓愈不怕老天的處分。從第三篇的題目看,祈雨舉動,公然激動了上蒼,天降喜雨,蒼生喝彩。自此后,袁州的仕宦每年年齡兩季都要前去仰山古廟祭祀。

第二類,是為不曾到過的三個處所寫記寫碑文:應下屬也是老伴侶王仲舒之邀寫《新修滕王閣記》;應好伴侶廣州刺史孔戣之邀寫《南海神廟碑》;應處州刺史李泌之子李繁的懇求寫《處州孔子廟碑》。未到過的處所也可以作文,究其因,韓愈的文名年夜,別的,都是老友,美意難卻,尤其是為處州孔廟寫碑文,彼時,應當恰是韓愈在袁州年夜辦書院教導士子的時辰,故是有感而發。

第三類,就是祭文,本文開首,韓愈祭侄孫韓滂文就是。這里重點說《祭柳子厚文》及《柳子厚墓志銘》。元和十四年(819),唐憲宗年夜赦全國,十月,韓愈由潮州量移袁州。而此時,憲宗在宰相裴度的壓服下,敕召柳州刺史柳宗元回京,裴度是七朝元老,四朝宰相,固然憲宗下過詔,對柳宗元及別的的“八司馬”永不量移,但裴宰相這個體面得賣,但是,十一月二十八日,四十七歲的柳宗元卻病逝了。柳病逝時,韓愈應當正由潮州往袁州的路上。柳宗元自知明天將來無多,臨逝世前寫就的遺書中,有一封就是給韓愈的,他拜託韓愈給他寫墓志銘。柳宗元了解,兩人的政治態度有不合,但這無妨礙他們成為貼心老友,柳宗元的“萬萬孤單”(《江雪》詩的起句連字)唯韓愈懂。

子之中棄,天脫馽羈;玉佩瓊琚,年夜放厥詞。貧賤能幹,磨滅誰紀?子之自著,表表愈偉。不善為斫,血指汗顏;巧匠傍觀,縮手袖間。子之文章,而不消世;乃令吾徒,掌帝之制。子之視人,自以無前;一斥不復,群飛刺天。

韓愈果真懂柳宗元,他以真摯的友誼,精闢的文辭,高度贊賞柳宗元的文學才思,又悲柳宗元不為當世所用,長嘆而扼腕。而在《柳子厚墓志銘》中,韓愈則用較長的篇幅,極盡描摹地追敘柳宗元平生中的主要業績,柳宗元高潔的人品、極高的文學稟賦都獲得凸起抒寫。

長歌當哭,韓愈的碑文為何難以超出,一個主要緣由,我認為是字字都融進了他小我奇特的體驗,只要本身痛到骨髓,他的才思才會高度把握文字,迸發出超人的能量,將人心擊痛,甚至擊碎。

宜春的老城中間,有宜春臺,實在是座小山,只要百米來高,西漢時,宜春侯劉成在城中及周邊設五臺,五臺以宜春臺居中,天然是景致最勝者。宜春臺樹木旺盛,枝枝交蓋,不少老樹,虬枝四散,滄桑的樹身上長有毛茸茸的白菌,有些白叟在樹下打牌走棋。

宜春臺的西北側,有昌黎書院,這里原是宜春四中的校園,此刻校園全體搬家,而新的昌黎書院,正在周全扶植中,估計年末就可以落成。

好像韓愈分開潮州,人們將本地的山川定名為韓山韓水一樣,袁州國民也一向以本身崇拜的方法,以各類方法留念韓愈。

韓愈分開袁州后,繼任者將府衙后堂辟作“景韓堂”,此堂一向到明朝改為“仰韓堂”,盡管稱號略有變更,但景行去處、平地仰止,意思卻沒有年夜的差別。北宋皇祐五年(1053),袁州知府祖無擇在袁州府學明倫堂的西側興修“韓文公祠”,祠頗有範圍,韓愈的泥像立在祠堂正中,祠內大批展現韓愈的詩文、生平功勞,韓愈的高足李翱、皇甫湜,受韓愈影響的袁州名人盧肇、鄭谷,雙方配享;每年年齡舉辦兩次祭奠,祖知府還親身撰寫《建韓文公祠記》,高度贊揚韓愈的功勞及文學成績。韓文公祠內,日常平凡就常有學子來觀賞企盼,逢祭奠日,更是人潮涌動,士人學子紛至。

至元末,韓文公祠毀于兵火。明正統十四年(1449),韓文公祠又擇地宜春臺右著重新建築,一百年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韓文公祠再修葺,并擴展為昌黎書院,由袁州一府四縣集資興辦,辦學的準繩與方針參照的是有名的白鹿洞書院。彼時的書院範圍頗具,先生數百人以上,有韓文公祠、明倫堂、四宜堂、原道閣、魁星閣、上諭亭、書房。據記錄,清同治十一年(1872),昌黎書院有學田1219畝,折銀六百多兩,書院建築、教員薪水、先生食宿,都有了充足保證。

至清末,昌黎書院改為袁州書院,平易近國時改為宜春中學。時間如過隙之白駒,20世紀80年月,昌黎書院原址成為宜春四中的校園,遺存在校園內的部門書院房舍,系清朝嘉慶十五年(1810)建築的磚木構造房。2015年7月,昌黎書院停止了簡略的修復,設有韓文公祠、明倫堂、鄉賢祠;同年,宜春四中掛牌“昌黎中學”。而比來這一次,是昌黎中學的全體搬家,在原址從頭修筑更年夜範圍的昌黎書院。

從韓文公祠到昌黎書院,再到袁州書院,其間重建、重建達幾十次之多,長盛的緣由,皆因韓愈。聳立面前的昌黎書院,看著臉色有些凝重的韓愈石雕像,悲喜交集,一座城,因一小我的功勞而連綿千年,他是這座城市的思惟魂靈。建筑雖未落成,但範圍初現,我想象著它不久后的隆重與光輝。

從昌黎書院往上至宜春臺頂部,間有石級臺階、松柏、梧桐、樟樹、槐樹,條理相依,歇息亭中有石桌、石凳;臺階漸至頂部時,有兩道長長的折疊弧形,在春臺閣前合而為一;春臺閣臺基下是一個微型小廣場,松柏相繞。宜春臺比江南三年夜名樓都早,比滕王閣早八百年,比岳陽樓早五百年,比黃鶴樓早三百年。宜春臺臺頂,本來是祭奠仰山神龍的處所,我面前的春臺閣,則是一棟飛檐翹角的三層樓閣,工具還各連著一座附樓。

走進宜春臺,第一層雖一百平方米不到,卻因四面通透,視野坦蕩,悠悠踱步,四面風景皆進眼底。踏著木梯上二層,木柱走廊,門窗皆鏤空雕花,可南北不雅景。三層全為木制,內間空間較狹小,外間則環圈皆可不雅景。

登臺看遠,角度極主要。

“了望宜春臺,巍然凌百尺。高城儼彈丸,炊火千家積。”清代有名詩人江皋從化成巖看過去,疊翠的頂臺固然不年夜,卻像高樓上展著的一顆彈丸,方寸之地,那就是小了。但是,此刻,我從臺上朝城中看,則是炊火人世。三層不雅景,各有視角。我猜想,那些游人,特殊愛好選擇陽光晴好的薄暮登臺,落日西下,炊煙裊裊,雞犬相聞,人小如粒,奔馳穿行街巷中。

明正德元年(1506)冬,王陽明上書彈劾太監劉瑾,被廷杖四十,由兵部主事被貶貴州龍場驛丞,路過袁州時,應當是春草瘋長的明麗春天了,他天然要登這宜春臺。滿腹苦衷,行行復行行,上得臺來,風景公然好:“宜春臺上還春看,山川南來眼未嘗。卻笑韓公亦多事,更從南浦羨滕王。”

不外,王陽明卻不克不及專注于風景,美景促進眼不進心,他由面前景當即聯想到了韓愈——韓愈也真是多事,天子老兒他要迎佛骨,那就讓他往迎嘛,諫他干甚?王陽明只是說韓愈多事嗎?生怕是在說他本身,一樣的脾性,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不外,多事回多事,韓愈仍然勤懇盡力,在潮州、袁州都留下了好名聲。

宜春臺往西南,是狀元洲。往南幾十里,是有名的仰山。宜春臺往北,是袁猴子園,袁山頂上,有昌黎閣,三層檐角飛翹,瓦都是金黃色,閣凌風矗立,清風從昌黎閣吹過宜春臺,耳中似乎傳來韓愈送王涯的話語:王涯兄啊,我沒說謊你吧,宜春確切不錯!

東晉名將謝玄,因淝水之戰年夜勝而被封為康樂公,食邑萬載。此萬載,即是宜春市部屬的萬載縣。謝靈運深得謝玄歡樂,于是孫承祖爵,八歲的謝靈運就秉承為康樂公,食邑萬載兩千戶,世稱謝康樂。在萬載境內,以謝靈運之封號定名的祠、堂、橋、水不下十多處,僅“康樂祠”就有三處。萬載縣的前身叫“康樂縣”,時光長達三百多年。萬載縣城今朝的地點地,就叫康樂鎮。

韓愈知袁州時,不了解有沒有往過謝靈運做永嘉太守時到過的江心嶼,歸正,韓愈寫有一首《題謝公游孤嶼》,對葬在萬載的謝靈運表現尊重:“朝游孤嶼南,暮嬉孤嶼北。所以孤嶼鳥,盡與公瞭解。”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十一月十三日,臨江軍署院內,王安石誕生。因其父王益時任臨江軍判官,而臨江軍的治所就在清江縣,宜春市部屬樟樹市的前身。

我在樟樹市博物館,看到一組雕像,小王安石手握書卷,站在父親眼前,父親則雙手捧著攤開的書本,面龐和氣,這應當是一個日常的教導場景。王安石在臨江軍生涯了七年,可以想象,這里打下的扎實工夫,讓日后的王安石甕中之鱉。

上春臺,草陸離;尋老屋,拜昌黎。在宜春的幾日,心中一向惦記著韓愈,韓愈之后的盧肇、易重、鄭谷,再后的王安石等,這些名字,或多或少都能與韓愈相連,這皆緣于他播下的唸書種子。

秀江靜潛向前,月光如水流淌,深巷中有婉轉的古琴聲傳出,“不獨此邦人仰止,泰山斗極古今同”(明代高琬詩句),韓愈在袁州奏出的長歌,千年后仍有深深而久久的回響。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