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郭沫若–文史找九宮格會議室–中國作家網

作者:

要害詞:郭沫若

本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師長教師生日130周年事念日。郭沫若是我國杰出的文學家、汗青學家、文字學家、社會運動家,曾任中國迷信院院長、中國文聯主席、中國迷信技巧年夜黌舍長等。他在古詩創作、汗青學、考古學等範疇均享有高尚的位置,是他本身描寫過的“球形天賦”。在我看來,對文學的酷愛和摸索是他平生尋求的最堅實的基本,文學性的感知方法和表達方法是我們解讀和熟悉郭沫若其他學術進獻與社會進獻的一把鑰匙。是以,總結郭沫若之于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位置是一切認知的出發點。在這里,“球形天賦”的意義起首在文學範疇中充足展示:他可以說活潑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每一個範疇,重新詩、戲劇、小說到散文,每有瀏覽,皆創意實足。他是中國古代作家中并未幾見的同時兼具多重成分的寫作人——創作者、翻譯者、評論者、學者,被史家稱之為“百科全舞蹈場地書式”的文學大師。此外,他還以更為遼闊的社會汗青視野參與到文學的思惟活動之中,推進了中國古代文學一系列至關主要的汗青轉機,從而發生了更年夜范圍的社會影響,施展了普通專門研究作家難以替換的汗青感化。

文學創作範疇的“球形天賦”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去世,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心致悼詞:“他是繼魯迅之后,在中國共產黨引導下,在毛澤東思惟指引下,我國文明陣線上又一面輝煌的旗號。”(《在郭沫若同道悲悼會上的悼詞》,原載1978年6月19日《國民日報》)固然此前包含周恩來等反動魁首也都曾收回很高的贊譽,可是作為一種汗青位置的至高定位,仍是以這份悼詞為標志。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奠定于新中國之初,成熟于新時代的扶植與推動,郭沫若以僅次于魯迅的汗青位置,成為百余年中國新文學的主要標志、引領中國古代文學產生與成長的一面旗號。當然,跟著古代文學汗青過程的連續推動,各類新的藝術意向接連不斷,令人目炫紛亂,當下的思潮挑釁著“經典”的穩固性,而挖掘出土的汗青文獻也層出不窮,不竭刷新我們的認知,轉變著我們的文學史景不雅,在這個時辰,從頭檢視和辨析郭沫若之于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汗青價值,也就顯得必不成少了。

郭沫若起首是詩人,在中國詩歌古今轉換的汗青過程中,他以本身富于發明力的開疆拓土,帶給眾人全新的驚喜。聞一多第一個真正讀懂了郭沫若詩歌的價值:“若講古詩,郭沫若君的詩才配稱新呢,不獨藝術上他的作品與舊詩詞相往最遠,最要緊的是他的精力完整是時期的精力——二十世紀底時期的精力。”(《〈女神〉之時期精力》,原載1923年6月3日《發明周報》第4號)

當然,在文學史成長的時光頭緒中,《女神》并不是第一部古詩集。明天公認的現實是:1918年1月15日《新青年》4卷1號呈現的9首古詩,包含胡適的《一念》《鴿子》等4首、沈尹默的《月夜》等3首、劉半農的《相隔一層紙》等2首,屬于口語古詩在媒體的第一次公然表態,1918是中國古詩的出生之年;1920年1月《古詩集》出書,支出54位詩人的古詩作品,這部所有人全體合集是中國古詩的第一部結集;1920年3月,《測驗考試集》出書,這是中國古詩史上的第一部小我詩集,胡適由此被稱作古詩測驗考試第一人;兩個月后的1920年5月,葉伯和《詩歌集》出書,這是中國古詩史上的第二部小我詩集,葉伯和的汗青位置今朝曾經獲得了學界的挖掘和確定。在如許的時光次序中,郭沫若并不克不及獨占鰲頭,他在《時勢新報·學燈》上頒發古詩是1919年9月,此前康白情曾經在“學燈”副刊上頒發了古詩,該詩讓郭沫若深受震動:“我看了也委實吃了一驚。那樣就是口語詩嗎?”(郭沫若:《我的作詩的顛末》,《郭沫若選集》文學編16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89年,第214頁)《女神》的結集出書則是1921年8月。那么,郭沫若仍是不是古詩的首創人呢?

我感到這個無需猜忌,由於一個新的文學款式的呈現盡對不是個體人和少少數人天賜靈感的成果,而是某種汗青“共感”的裂變和重生,它能夠在一開端由多數人默默無聞般的提出和測驗考試,但最基礎上仍是道出了某種潛伏的廣泛性的能夠。現實也證實,最早測驗考試“古詩”的并不是胡適一人,而是一批人,是一個一個固然申明尚不敷顯赫可是卻可以或許彼此影響、彼此激起的“測驗考試小圈子”,包含胡適的留美同窗(梅光迪、任叔永、趙元任等)的文學改進會商圈、《測驗考試集》改詩圈,也包含葉伯和的成都伴侶圈。葉伯和說,他的《詩歌集》“出書后,就有很多人和我表同情的,此刻交給我看,要和我研討的,快要百人;他們的詩,很有些比我的詩還好”(葉伯和:《詩歌集·再序》,華東印刷所1920年5月第一版),也包含激起郭沫若古詩創作的四川晚期古詩創作圈,包含康白情、少年中國粹會同人、發明社同人等等。據文學史家考據,郭沫若的詩興出生于1916年夏秋之交與安娜愛情時代,他天經地義屬于汗青過渡期中國古詩的最早的測驗考試者。

總之,郭沫若之于中國古詩的創建之功毫無疑問。題目僅僅在于,這個“第一”最基礎不用在時光上錙銖必較,我們也完整不用以抹除別人的陳跡來顯示郭沫若的意義,恰好相反,郭沫若古詩創作的宏大價值是在文學史的縱橫比擬中真對的立起來的。明天,文學史研討的大批史實曾經證實,中國古詩的測驗考試已經是多位晚清平易近初的詩人在分歧的地區以各自分歧的心態和尋求各自睜開的,走出現代詩歌的創作途徑、開辟新的文學表達方法自己就是汗青的“共情”,這個現實非常正常,最基礎勿需年夜驚小怪,將來的考據也還能夠持續為我們供給根究探索的其他例證。可是,無論汗青的細節還能夠被如何深耕,中國詩歌藝術在近古代汗青轉換的途徑卻已然非常清楚了:一切這些初期口語古詩的摸索,終極都僅僅是在某一部分——主題、題材、意象或許說話——表現出了變革、立異,中國的初期口語詩人年夜都未脫古典詩詞的約束,胡適就也已經斷言:“我所了解的‘古詩人’,除了會稽周氏弟兄之外,年夜都是從新式詩、詞、曲里脫胎出來的。”(胡適:《談古詩》,《中國新文學年夜系·扶植實際集》,良朋圖書公司1935年,第300頁)有興趣思的是,一部《測驗考試集》,此中的年夜大都篇什都仍是舊體詩作,完整的口語古詩僅僅占多數,作為古詩測驗考試第一人的胡適簡直未能為讀者展現出令人佩服的詩歌才幹,不只黃侃如許熟讀詩書的常識分子收回了藐視之語,稍晚的古詩作者也有諸多不滿,甚至直呼“中國的古詩活動,我認為胡適是最年夜的罪人”(穆木天:《譚詩——寄沫若的一封信》,原載1926年3月《發明月刊》第1卷第1期)作為精力的高等的藝術,詩歌體式的創建和睜開當然盡不是一個簡略的時光占位題目,而是《浴海》中對人生世界的新穎感觸感染、《天狗》般不成思議的內涵情感、《鳳凰涅槃》那樣的想象的奔跑與馳騁。作為一位真正懂詩、也對古詩將來佈滿等待的古代詩人,聞一多對郭沫若詩歌首創性的高度確定非常闡明題目,他不愧是第一個真正讀懂了郭沫若詩歌價值的人:“不獨藝術上他的作品與舊詩詞相往最遠,最要緊的是他的精力完整是時期的精力——二十世紀底時期的精力。”如許正確的比擬視野,才真邪道出了郭沫若詩歌的汗青位置。作為古詩汗青的精力演進,郭沫若詩歌的呈現才真正掀開了首創性的一頁,具有當之無愧的“第一”之謂。在這里,“第一”就是“開創”,就是精力世界的自力開闢,也是說話形狀的全新建構。后來有人以“詩貴蘊藉”、“音韻節拍”之類的尺度來批駁《女神》,實在題目倒不在什么“酷評”和“苛責”,而是如許的批駁與藝術作為精力探險的實質在最基礎上就是非常隔閡的,當我們用后來的各種藝術興趣來匡正這位五四的詩歌“異端”,可以或許證實的恰好不是郭沫若的粗陋而是我們本身藝術勇氣的嚴重掉落。

郭沫若不只是中國古詩的名副實在的開闢者,也是中國古代文學一系列體裁的勇敢的測驗考試者和扶植者。這里的勇敢指的是在新文學諸種體裁的創建經過歷程中,都活潑著郭沫若的身影,他的首創往往打破陳規、形形色色,極年夜地推進了中國文學的古代反動。除了古詩,郭沫若仍是有名的古代戲劇大師,早年的詩劇、抗戰時代和新中國時代的汗青劇,都融實際的諷喻與浪漫的想象于一爐,“史學家是挖掘汗青的精力,史劇家是成長汗青的精力”(郭沫若:《汗青·史劇·實際》,《郭沫若選集》文學編第19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92年,第296頁)郭沫若所表達的文史對話的思惟極具今世認識,也開啟了古代汗青劇創作的極新思緒,這就是“出事求似”,以古代人的價值不雅重識汗青史實,構織意味深長的汗青論述的倫理,摸索出一條汗青與實際對話的藝術新路。《棠棣之花》《屈原》《高漸離》《孔雀膽》等等都可謂古代汗青劇公認的典范,至今一向是學界研究的主要對象。作為詩人,郭沫若融詩進劇,作為小說家,他也寓今世的史識于汗青的故事之中,為我們帶來了富有沖擊性的思惟啟發,同時又將敘事與抒懷彼此聯合,和郁達夫等發明社同人一路努力于古代自敘傳小說的創作瑜伽教室,這都是對傳統體裁鴻溝的一種挑釁。

作為散文家的郭沫如有時很不難被人疏忽,實在郭沫若的散文創作簡直與古詩同步,並且隨同了他的平生。從留日時代、五四與年夜反動時代、亡命時代、抗戰時代、新中國成立到新時代到來,觸及小品文、日誌、通信、通訊、雜文、散文詩、回想錄、文學批駁等各類體式,包含1978年那一篇久久傳頌的《迷信的春天》。郭沫若的散文也是情感激蕩、思惟飛揚,在一些古代散文家接收東方純文學認識、鐘情于小我興趣的“藝術小品”之時,郭沫若卻另辟門路,將小我的奇特思惟與傳統散文的“年夜”與“雜”聯合起來,創作出了奇特的古代手札與自傳文學。在《三葉集》中,留學japan(日本)的郭沫若與田漢和宗白華就人生和文學任性而談,發明了史無前例的手札體述志文學。自傳則是郭沫若散文中範圍最年夜、影響也最深遠的部門,從《我的童年》《少年時期》《先生時期》《歸正前后》《黑描》《初出夔門》到《反動年齡》《洪波曲》《北伐途次》《程度線下》《蘇聯遊記》等等,總字數達100多萬。郭沫若的自傳既是近古代中國史的記載,也告竣了小我體驗與時期大水的深度聯合。作為文學藝術,這些作品“純然是一種自敘傳的性質,沒有一事一語是加了一點意想化的”。(郭沫若:《我的童年·后話》,《郭沫若選集》文學編第11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92年,第159頁)兒童的共享會議室空想、芳華的背叛,求索與沒有方向、沖動與波折,小我隱私、人際齟齬,都逐一道來,絕不粉飾。這種對小我深層心思經過歷程的真摯展現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并未幾見。從古代思惟史的角度察看,正如五四新文明活動的魁首陳獨秀將這個時期的思潮稱作“最后之覺醒”(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醒》,《新青年》1916年1卷6號),即思惟倫理的全新塑造,此中所表現的就是五四一代人所主意的倫理重建的真摯。郭沫若的散文完成了中國文學所完善的小我精力史的書寫,值得中國古代文學史深刻發掘。對此,中外文學史家早曾經發明。王哲甫1933年就指出:“那樣坦率的具體的寫小我的年少時期,在中國還許是特創,即比之俄國高爾基的《我的兒童時期》等作亦無減色。”(王哲甫:《中國新文學活動史》,北京杰成印書局1933年小樹屋,第153頁)japan(日本)學者丸山升也已經指出,“自傳和汗青劇”就是郭沫若作品里“兩根最主要的支柱”。(見呂元明:《戰后japan(日本)展開郭沫若研討概略》,《郭沫若研討》1985年第1輯)

總之,郭沫若簡直踏足了中國古代文學的每一個範疇,所到之處,皆有創意,或包圍于傳統,或傲視于時期,獨樹一幟、別開生面,引領潮水、開疆拓土,在汗青的過程中留下本身重重的筆鋒。由此,他也成為了中國古代作家中并未幾見的同時兼具多重成分的寫作人——創作者、翻譯者、評論者、學者,展現了他所向往的“球形天賦”的抽像,也被史家描寫為“百科全書式”的文學大師。

以遼闊的社會汗青視野參與到文學的思惟活動之中

行走在中國古代文學汗青過程中的郭沫若,不只直接投身于文學發明經過歷程,並且以更為遼闊的社會汗青視野參與到文學的思惟活動之中,推進了中國古代文學一系列至關主要的汗青轉機,從而發生了更年夜范圍的社會影響,施展了普通專門研究作家難以替換的汗青感化。

五四新文明活動推進中國文學完成了古代意義的汗青轉機,郭沫若固然不是這一活動最後的提倡者,卻以狂飆突進的姿勢異軍崛起,率發明社同人盡力首創“文學反動第二期”,推進五四文學從“重在向舊文學的防禦”邁向“重在向新文學的扶植”。(郭沫若:《文學反動之回想》,《郭沫若選集》文學編16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89年,第98頁)簡直,就是在郭沫若等發明社同人呈現在文壇的1921年下半年以后,中國新文學才逐步實績彰顯,這當然不是郭沫若等人獨佔的成績,可是郭沫若和發明社作家的積極介入卻無疑是此中的亮麗景致。此后,中國古代文學成長史上第一次汗青性的思惟轉機產生在1920年月中后期,是所謂從五四的文學反動到反動文學的轉機。固然“反動文學”和馬克思主義的實際在1920年月的中國曾經如星星之火普通撲滅,但郭沫若及發明社的提倡卻真正地掀起了宏大的波濤。郭沫若1926年5月頒發的名文《反動與文學》正式宣佈了對“浪漫主義的文藝”的“徹底對抗”,提出“我們所請求的文學是表同情于無產階層的社會主義的寫實主義的文學”。(郭沫若:《反動與文學》,原載1926年5月16日《發明月刊》第1卷第3期)一個月之后,成仿吾頒發《反動文學與他的永遠性》,表白了贊成“反動文學”的主意。這是發明社轉向,繼而中國古代文學左轉的主要標志。從1920年月后期到1930年月,右翼文學成為攪動文壇的最主要的存在,擺佈博弈、階層反動成為中國新文學第二個十年最主要的主題。1937年周全抗戰迸發,7月27日郭沫若從japan(日本)回來,投進抗日平易近族同一陣線,成為中國新文學從階層抗衡走向全平易近族抗敵救國、再塑平易近族國度認同的主要象征。當然,作為右翼常識分子,在那時的抗日平易近族同一陣線中,郭沫若并沒有結束思慮,從抗戰后期的汗青劇創作到抗克服利以后的大批文論,對于國度、平易近族與國民關系的再思慮成為了郭沫若文學思惟的新意向,對抗獨裁,為國民呼籲,提倡“國民至上主義的文藝”:“國民是社會的主人,是文明生涯的發明者。實會議室出租質的文藝原來就是國民文藝,這在任何平易近族都是文藝的本流,並且站著極高的位置。離開了國民本位的文藝,固然借政治的氣力可以贏得一時性的月桂冠,但實在那是腐化。”(郭沫若:《國民至上主義的文藝》,原載1947年3月3日上海《文報告請示》)這是郭沫若迎接新時期的微弱的呼聲,他再一次成為了古代中國文學邁進新中國年夜門的思惟旗號之一,具有無可替換的引領感化。

跳出二元對峙思想處置古今文明、中外文明的關系

明天,在留念郭沫若生日130周年的明天,回想他之于中國古代文學史的進獻,我們幾回再三描寫了郭沫若之于文學傳統的開闢和立異意義,那么,若何對待他之于中國傳統文明與傳統文學的意義呢?在中漢文化回復已成時期共情的明天,這個題目能夠特殊惹人注視。

郭沫若的平生,從文學創作到學術研討,實在處處都與中國傳統文明親密聯絡接觸:他的詩歌創作起步于少年時期的舊體詩作,《女神》開辟了一代古詩寫作之風,但《女神》時代的郭沫若異樣絕不吝惜他對中國古典文明的公然贊美,抗戰以后,舊體詩詞又從頭回生在了詩人的筆下,至新中國成立后,也是古詩與舊詩并行。至于學術研討,則更是重要安身于對中國傳統文明的總結、考辨和剖析,諸如現代文學研討、古文字研討、考古研討、汗青研討等等。所以,在“弘揚優良傳統文明”成為時期主潮的明天,說起中國古代常識分子若何“繼續”本身的現代傳統,郭沫若也經常成為天經地義的代表。

這里,要害在于我們必需看到一個最基礎性的態度,即郭沫若對中國傳統文明的贊美與他對外來文明的熱忱擁抱并不牴觸、對峙,而是彼此彌補、彼此激起。也就是說,他沒有像某些守舊主義者那樣墮入以古抗今、復古拒新的思惟邏輯之中,在玩火自焚的二元對峙思想中陳陳相因,攔阻汗青的成長。郭沫若的文學不雅念,在一系列的思惟文明概念的懂得和應用上就是如許。例如五四詩論中觸及的諸多概念——直覺、靈感、真等,也是中外文明并舉,並且起首就是中國現代的屈原、蔡文姬、李杜、王維等等,國外詩家則有但丁、彌爾頓、歌德及japan(日本)詩人等等;再如古代常識分子常常議論的“特性”與“人格”,郭沫若特殊誇大詩人的人格鍛造,謂“人格比擬美滿的人才成為真正的詩人”,甚至還提出:“特性成長得比擬完整的詩人,表現他的特性愈徹底,便愈能知足讀者的請求”。(郭沫若:《文藝論集·論詩三札》,《郭沫若選集》文學編15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90年,第338頁)這顯然是接收了東方浪漫主義的不雅念,但與此同時,詩人又將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等中國古典詩人視作“人格美滿”、“特性完整”的典範。古今貫穿的認知還包含“口語文”、“五四活動”等主要題目:“屈原所發明出來的騷體和之乎者也的白話文,就是年齡戰國時期的口語文,在二千年前的阿誰時期,也是有過一次‘五四活動’的,屈原是‘五四’活動的健將。”(郭沫若:《汗青人物·屈原研討》,《郭沫若選集》汗青編4卷,國民出書社1982年,第69頁)

豁但是貫穿,這是郭沫若在古今中外文明接收中采取的基礎立場。所以,一部《女神》,既有《天狗》異常反水,又有《雨中看湖》《晚步》如許安靜協調的古典風度,詩人的平生,異樣新舊體并舉,保存多重摸索。在郭沫若那里,分歧的美學偏向并無不當。這種跳脫出二元對峙思想的多方位文明尋求年夜約可以反應出傳統文明在郭沫若精力世界的存在方法:不是被外來文明否認了、驅趕了,相反,倒似乎是被“激活”了。郭沫若與普通五四常識分子的保守姿勢年夜為分歧。例現在天人們經常論及的他對孔子和儒家文明的立場。他對孔子的推重簡直貫串平生。1920年月初期,面臨新文明思潮對傳統的洶涌質疑,他就提出:“此刻的人大略以孔子為忠孝之宣揚者,一部門人敬他,一部門人咒他。更極真個每罵孔子為盜名欺世之徒,把中華平易近族的腐化全回咎于孔子。唱這種暴論的新人,在我們中國其實不少。誣枉前人的人們喲!你們的冥蒙畢竟長短啟示不成的!”(郭沫若:《中國文明之傳統精力》,《郭沫若選集》汗青編3卷,國民出書社1984年,第259頁)郭沫若平生,反復地、有體系地贊揚了儒家文明的宗師孔子,說他是政治家、哲學家、教導家、迷信家、藝術家、文學家,是“人中的至人”,孔子思惟也被視為中國先秦文明“彭湃城”中最優良的寶躲。

“激活”的傳統文明當然不等于是僵化守舊,而是一種對固有文明的從頭認知,對汗青文明內涵潛力的挖掘和應用。這就可以答覆一個題目:推重孔子與儒家文明的郭沫若歷來也不會被人列為守舊主義的陣營。郭沫若的尋求至多啟示我們:對古代/傳統關系的懂得早應當跨出二元對峙的邏輯圈套,在更遼闊的空間中思慮題目。

郭沫若也不是毫無準繩地確定和贊美一切的中國傳統文明,他屢次佈滿密意和想象地提到中國傳統文明的“最基礎傳統”、“最基礎精力”。回納起來,這一精力可以作如許的解讀:特性、不受拘束、富有發明力。可以說,這就是郭沫若那時文明追蹤關心的“核心”,他是以此為尺度在傳統的中國,同時也活著界各地尋覓樣本、自我鼓勵,是從時期需求動身對這一曾經掉落了的傳統的密意召喚:“我們要把動的文明精力恢復轉來,以謀積極的人生之美滿。”“固有的文明久受蒙蔽,平易近族的精力曾經沉潛了幾千年,要救我們幾千年來貪懶好閑的沉疴,以及今朝利欲熏蒸的混沌,我們要叫醒我們固有的文明精力,而吸吮歐西的純潔迷信的甘乳。我們生在這再生時期的青年,義務是多么繁重呀!我們要在我們這個新時期里制造一個廣泛的明了的認識:我們要秉著個動的朝上進步的同時是超然物外的果斷精力,一向向真諦大進!”(郭沫若:《論中德文明書》,《郭沫若選集》文學篇15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90年,第155、157頁)“三代以前”是郭沫若心目中的幻想世界,它不受拘束安閒、特性聲張、佈滿發明,“三代”則是郭沫若反思、批評的第一段汗青,而秦及秦以后的獨裁汗青更是郭沫若尖利批評的對象。面臨開啟了千年帝制的秦始皇,郭沫若的批評非常激烈:“年齡末葉以來蓬蓬勃勃的不受拘束思考的那種精力,現實上是以而遭遇了一次致命的衝擊。”(郭沫若:《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評》,《郭沫若選集》汗青編2卷,國民出書社1984年,第245頁)針對漫長的獨裁主義文明,郭沫若不只予以批評,並且特殊鞭撻了這種文明氣氛所形成的對孔子和儒家思惟的歪曲。

無論是傳統文明仍是外來文明,郭沫若都可以或許緊緊地將它們維系在時期精力的成長標的目的之上,為我所用,而外來文明與傳統文明的互動共生、交相闡釋,也成了中外文明傳統彼此砥礪激起的有用方法。恰是在這些方面,郭沫若以本身奇特的方法提示我們,弘揚傳統文明不是為了抗衡外來文明,更不是閉關鎖國,也不克不及對傳統文明不加剖析,糟粕精髓不分,吸取它的積極面,剔除其昏暗面,是天經地義的義務。繼續傳統與新的汗青前提下的發明不是對峙的、牴觸的,傳統的存在從最基礎上講是一種“激活”,所以它不會也盡不會是守舊的代名詞,沒有發明也就沒有了傳統。

(作者系四川年夜學文學與消息學院傳授)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