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探丨安徽歙縣:六查包養行情水回瀾地 古韻徽州間_中國網


新華社合肥8月29日電 題:安徽歙縣:六水回瀾地 古韻徽州間

新華社記者劉美子、賈稀荃、郭晨

“山繞清溪水繞城,白云碧嶂畫難成。處處樓臺躲野色,家家燈火唸書聲。”南宋詩人趙師秀筆下的徽州,鐘靈毓秀,文風興盛。

千百年來,徽州以其獨具魅力的山水地貌、汗青人文,讓有數文人騷人不吝翰墨。徽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徽州古城,坐落于安徽黃山市歙縣,五峰拱秀,六水回瀾,構筑出奇特的山川之勢。

徽州古城曾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首邑,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來,一向是郡、州、府治地點地,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構成了城套城的奇特作風,構造肌理極為無缺。

置身古城中,古橋如虹,古塔秀勁,平易近居、祠堂、牌樓“古建三盡”交相照映,仿佛在清麗的山川畫廊中散步。位于古城中間的徽州府衙是中國現代處所政治軌制沿革變遷的象征,也是融會山川園林、古建筑、雕鏤等多種藝術情勢的徽州古建代表之作。

徽州府衙始建于隋義寧年間,宋紹熙年間毀于年夜火。明洪武三年復建府治,后經屢次重建,原“二堂”部門建筑仍保留至今。2009年,本地當局依照明弘治年間一軸五門的建筑規制,對徽州府衙停止了重建和部門修復。

明天的府衙照舊可見昔時的恢宏與典雅,外部是廊院式,建筑布局以中軸對稱、左尊右卑和前衙后邸為基礎準繩,分為南角樓、儀門、正堂、二堂、知府廨等,保留著大批具有明代特征的木構造建筑什物,且帶有宋代建筑作風,如月梁、梭柱、平盤斗、丁頭拱、覆盆基、編葦夾泥墻等,可謂徽派建筑的典范。

徽州古城風景(無人機照片)。(歙縣縣委宣揚部供圖)

8月下旬,記者離開徽州府衙采訪時看見,城墻上、角樓下、牌坊邊,處處是涌動的人潮。人們穿行于青磚黛瓦間,凝聽到汗青的低語,觀賞徽派建筑之美。

月初上,燈影動,樂包養網輕起。府衙內,游客們仿佛穿越了陳舊的徽州年夜地。歙縣文旅部分以徽州汗青和平易近間故事為佈景打造的沉醉式實景表演《徽州府有喜》,依托徽州府衙建筑群,將徽州元素奇妙地融進此中,經由過程行進式表演,讓不雅眾追隨劇情移步換景,感觸感染古徽州的升降變遷。

“這種實景表演情勢為陳舊徽州解鎖了一種新的翻開方法。我們不只僅是逛逛了解一下狀況、打卡攝影,對徽州的汗青由來、生涯風俗等都有了更清楚的懂得。”來自浙江的游客陳建對此贊不停口。

徽州古城內的“八腳牌樓”(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樊成包養網柱 攝)

行走古城,一座座矗立的牌樓宛若數點星斗,雕刻著古徽州人的自豪與榮光。牌樓是中華特點建筑文明之一,而徽州三雕中的包養網 花圃石雕身手則在牌樓上表現得極盡描摹,用刀與石的碰撞描繪出徽州文明的唯美符號。

徽州府衙東面陽和門外的許國石坊,歷經500余年的風風雨雨照舊巋然矗立,是全國現存的獨一一座“八腳牌樓”。與凡是牌樓的四柱分歧,許國石坊由八柱構成四面圍合。細細看往,石坊上每一塊匾額,每一處斗拱、雀替,都飾以優美的雕鏤,柱腳處12只獅子雄踞于石礎之上,形態萬千,表現著極高的石坊建造身手。

“從儒家思惟到程朱理學,從地區文明到藝術形狀,徽州牌樓是一道地區奇特的人文景不雅,象征徽州人對旌表功勛、科甲落第、德政廉潔、忠孝節義、傳家有道的崇尚和贊頌。”歙縣文物事務中間副主任周虎先容說。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漁梁壩(無人機照片)。(歙縣縣委宣揚部供圖)

距歙縣城南一公里處,新安江下游最陳舊、範圍最年夜的現代攔河壩——漁梁壩橫臥其主流練江,守護一方安瀾千余年,也見證了有數徽商夢的開端。古徽州人由此動身,破重山阻隔,順江而下,翻開了昌隆數百年的徽商傳奇。

漁梁古村,因漁梁壩而著名,古村依山傍水,中心高兩端低,好像一條靈搖動曳的鯉魚。古村內,漁梁老街彎曲一公里,商展老宅重樓挑檐、鱗次櫛比,300多處傳統古建包養筑古貌猶存。“這里作為新安江流域主要的水運船埠,帶來了舊日的商包養埠繁華,是徽商昌隆的主要見證。”安徽徽州汗青博物館館長王衛東說。

安徽徽州汗青博物館內展現的木雕花草。新華社發(樊成柱 攝)

從已經的行政區劃,到殘暴的文明符號,徽州古城好像一座沒有屋頂的徽文明年夜地藝術館,吸引越來越多向往徽州的人們,走進這幅山川畫卷里。新安畫派獨樹一幟;新安醫學拔萃醫林;徽州三雕是古建藝苑中的一朵奇葩……安徽徽州汗青博物館內,字畫、陶瓷、硯臺、徽墨、三雕作品等30000余件文物展品帶游客領略徽州文明的殘暴之光。

“我們依托年夜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游玩目標地扶植為契機,推動文旅深度融會,徽州古城的著名度和佳譽度在不竭晉陞。本年上半年,全縣共招待游客828.79萬人次,同比增加14.4%。”歙縣文明游玩體育局黨構成員洪宇浩說。徽州年夜地,正在古與今的碰撞中向新動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